Search

【人生的前三趟百岳行程:一篇感謝文】
雖然對於不少爬出興趣的人來說,完成百岳已經不是什麼了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人生的前三趟百岳行程:一篇感謝文】
雖然對於不少爬出興趣的人來說,完成百岳已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成就,但它仍是許多人登山的起跑線──我就是其中一員。現在的你,還記得爬前三趟行程時的自己嗎?還記得當時的感觸嗎?

我的順序跟去的理由如下:
(1) 玉山主峰
當時「臺灣人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很紅 (現在已變成會曝露年紀的地雷😨)
(2) 奇萊主北
剛好找到一個小團制的商業隊。衝動報名
(3) 合歡群峰少西峰
公司補助的登山行程。甚至有專業嚮導帶隊 …

.

1️⃣⛰ 玉山

爬玉山主峰的自己是徹徹底底的菜鳥,雖然偶爾會去郊山走走也有運動習慣,硬要說高山經驗,當時僅限於去四川黃龍風景區旅遊時走的步道,大概海拔3200公尺高,只是沒有負重行走太遠,所以關於高山症的資訊是越查越怕,就決定一定要報有人照顧我的商業隊伍。

當時不只是菜,身邊也沒人在爬山,完完全全的邊緣人。幸好有商業隊伍開的裝備單和基本登山教材,準備上還算有個依據。

然後的故事可能有人聽過了,因為客戶太多的緣故,登頂日那一天隊伍拖的很長,有人頭暈坐在路邊嘔吐需要照料、有人遠遠落後隊伍必須由嚮導陪行,以新手為主體的大隊伍劣勢立刻顯現。一位嚮導見我狀態不錯,就請我當負責壓隊的「臨時嚮導」,只要走在最後一個就好了。

雖然當時義不容辭地接下任務,但因為毫無登山經驗可言,心中實際上是有些惶恐,日後也成了我不斷探討商業體制的原動力。

.

2️⃣⛰ 奇萊主北
相較於人數多的大隊伍,小隊伍顯得親切可愛:雖然隊員同樣彼此不識,但人少比較有利於互動(尤其是嚮導),行進的速度也快上許多。

也是從這一趟行程開始,我發現登山的樂趣不只是賞景,還能從嚮導那兒聽到很多逸聞和知識,跟身邊隊友也有了同舟共濟的情感連結。比起登玉山時形單影隻的我,這是首度在登山行程中認識到新朋友。(雖然是商業隊,但沒有請協作,反而採用老派的公裝分攤揹模式 … 非常有助於培養福禍與共的情感 😆😆)

登頂北峰前,我從山陰處眺望沐浴在陽光下的奇萊稜線,是我人生第一次迷上臺灣的山林。我想,許多愛山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奇妙片刻,那個山與人結下深厚緣分的一瞬間。事後無論是登上了更高的山、走過更艱難的路、看過更美妙的風景,也永遠無法取代最初的感動。

可能是昨夜沒睡好加上連走主北勞累的緣故,從主峰返回成功堡路上邊走邊打瞌睡,必須不斷捏自己肉才能勉強提振精神,但同時又不想讓大家等自己,只好硬撐下去。後來半睡半醒之間一步踩偏,差點摔下山溝,才被嚇醒過來 … 😅

.

3️⃣⛰ 合歡群峰少西峰

什麼?登合歡群峰竟然也需要嚮導?自己走不就行了嗎?從一個老手來看或許是如此,但一來這是公司補助的登山行程,二來隊員清一色都是新手,請一位專業嚮導帶路並不為過。

(事後嚮導透露他超愛帶合歡群峰,比起X天X夜的行程根本是輕鬆的飛上天!!)

有趣的是,嚮導刻意在離石門山頂幾步之處停下,說我們過去拍照留念就好,原因好像是他想把石門山留到完百的最後一座,還是登頂石門山實在太廢了,他根本不想承認自己來過這個地方?😂😂😂 他提到在戰後中橫公路貫通之前,這幾座山可是不好惹的,不像現在隨便走走就能到 (於是人生第一條聽到的古道就是合歡越嶺道,覺得有趣)。

這也是我人生首度在滿山的霧淞之中健行,嚮導說3月初還有這樣的景色不多見。雖然雲霧繚繞阻礙展望,但我們一群約30-50歲的中年男子都像小孩子一樣興奮,一路蹦蹦跳跳有說有笑,還在反射板附近撿拾冰塊互砸,山上果然是返璞歸真的好所在。

.
.

綜合我自己的經驗,我認為人生頭幾趟百岳行程會決定人和山一輩子的關係,就像一面染上色就無法復原的畫布。久居城市的現代人,置身於一個全然陌生的自然環境,都會受到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驅使,想要感受更多、體驗更多、瞭解更多,但又是誰能夠滿足我們的好奇心、激發想像力呢?

由此觀之,嚮導或領隊不只是帶領我們安全上下山的人,更是影響初學者未來將以什麼角度看待山林的人。我很幸運,在人生頭三趟高山行程裡面,後面兩趟遇上了文武雙全的嚮導,不然也不會有現在的我。

有一個溫度,是深夜和夥伴圍坐在營火旁才能體會;有一些話語,在山上講的效力遠勝冷冰冰的網路文章與訊息;有一種傳承,只能在原始環境的圍繞中得到圓滿。

這就是山給予的奇妙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